(相关资料图)
每经评论员 黄宗彦
年报披露接近尾声,部分上市公司陆续修正业绩预告以防止年报“翻车”。4 月 17 日晚,惠威科技(SZ002888,股价15.96元,市值23.88亿元)公告称,公司因补提资产减值损失1100万元和预提代理商折扣奖励250万元,导致公司预计2022年度的净利润由此前预告的盈利150万~350万元修正为亏损1100万~1500万元。对此,深交所在第一时间下发《关注函》,要求惠威科技就业绩预告变动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配合股东减持等事项作出详细说明。
诸如惠威科技这样在临近正式年报披露前进行业绩修正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近日有媒体统计,截至4月18日,共有88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2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其中,61家公司向下修正业绩,占比69%;13家公司上调业绩;14家公司的业绩预告修正未对业绩产生影响。
除相关法规规定的涉及强制披露业绩预告的情形外,其余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都属于自愿性披露。但在笔者看来,即便是自愿性披露,也不能任性。
以惠威科技为例,公司于1月31日首次披露业绩预告,如今在距离正式发布年报只剩不到两周的时间节点进行业绩修正,并且理由是“基于审慎性原则”。一方面,对于投资者来说,临近正式年报的“预告”参考意义已经较为有限,更像是公司为了避免陷入“虚假陈述”所作的自救;另一方面,公司为何不在此前编制业绩预告的时候“审慎考虑”?难道说不是强制披露的信息就可以草率、任性地披露?此外,公司股价在3月16日触底后快速拉升,短短8个交易日上涨近60%。期间公司部分董事、高管进行了减持,虽然金额不多但也可能存在核心人员提前掌握真实财务数据的情况。
作为上市公司信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预告的推出本是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在正式财报发布后引起股价剧烈波动的一种预防措施,投资者可以提前基于业绩预告中的财务数据作出判断并调整决策。但是,动辄几倍十几倍甚至上百倍的前后财务数据差异,不仅可能让投资者蒙受损失,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信誉,更是影响以公开、公正、透明为核心的信披制度建设。
当然,不能否认当前外部环境存在一定复杂因素,企业可能遭遇不可控的情形而导致业绩预告前后差异巨大,只要有合理的解释并在财务数据发生变动时及时披露,相信投资者和监管也将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企业则需要对所有公开信披负责并接受外部监督。
目前,对于业绩预告“变脸”,监管的惩治力度还不够,往往以通报批评或者出具警示函为主。笔者认为,如果查证上市公司在主观上作假,应按照虚假陈述的同等性质进行处罚,如造成投资者损失的,还要予以赔偿。同时,应建立追责制度,如出现业绩差异巨大的情形,董、监、高和相关财务人员需要一并接受处罚。
每日经济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