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东北,东北二人转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2、  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资料图)

3、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4、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5、  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6、二人转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7、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8、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9、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10、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11、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12、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13、  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

14、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

15、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16、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

17、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

18、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

19、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20、  双:指“双玩艺”。

21、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

22、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23、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

24、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25、  戏:指“拉场戏”。

26、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

27、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28、  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

29、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30、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31、“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32、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

33、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

34、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等高难动作。

35、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等多种打法。

36、  唱腔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

37、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

38、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

39、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

40、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

41、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

42、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43、  二人转的根  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

44、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45、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